首页 > 凯发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
凯发一触即发(中国区)官方网站|龙榆生论楚辞今译事

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9:11    次浏览

《忍寒诗词歌词集》龙榆生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364页,32.00元在宽松的局面里,惹人是私案,最多不过到争吵;空气变紧张,惹人的话,则可能翻私案为公案,借局势整人,那颇不一般。与邓之诚先生相较,龙榆生先生就太多主人翁心态了。张旭东1954年端午前后,龙榆生有数首诗词及《楚辞》,并有“嚼饭喂人,徒增呕哕”语意,殊不解其义,或有本事在焉。如寄黄孝纾《临江仙》(甲午端午坐雨上海博物馆最高楼,有怀黄公渚教授孝纾青岛,因用无住词韵倚此寄之)云:“却吊灵均谁赋手,都门执别匆匆。榴花映发醉颜红。邀君从起废,高咏庶人风。 嚼饭与人资呕哕,斜吹细雨楼东。骚怀只有故人同。韩豪兼岛瘦,并入四弦中。”即有“却吊灵均谁赋手”、“骚怀只有故人同”及“嚼饭与人资呕哕”语。又《端午走笔成三绝句寄周知堂丈北京》第三首云:“泽畔无因叩帝阍,灵均哀怨向谁论(丈对时贤改楚辞为今语大不谓然)。峨眉一例从伊妒,漫倚修门拭泪痕。”第二首自注谓“丈年来一意移译欧洲古典文学,自谓平生贡献,或当以此为多”云云,则“峨眉一例从伊妒”语,则或与译事有关。而此首第二句又有注,涉及“改楚辞为今语”,亦是“移译”。至此,事情轮廓已大抵清楚,然何人、何事,细节如何,仍不清晰。又《甲午端午漫成一绝句寄叔子道兄》云:“嚼饭与人资呕哕,灵均哀怨向谁论。峨眉一例从伊妒,漫倚修门拭泪痕。”一再向人诉苦。其苦何在呢?前面这几首都是1954年端午当日所作,紧接着一首为《次韵冒叔子景璠兼怀钱槐聚锺书北京》,诗云:“花时何遽怨春迟,冷暖由来只自知。待振天声张赤帜,枉思公子从文狸。湘灵赋罢规房杜,水绘园荒杂惠夷。看化云龙追二子,石渠麟阁是归期。”这首诗没有出现“端午”字样,但应该和上述问题相关,原因有三。其一,第二联从《楚辞·九歌·山鬼》“乘赤豹兮从文狸,辛夷车兮结桂旗”来,可见此诗不离《楚辞》。其二,第三联“湘灵赋”与“水绘园”对,“赋”字为名词,则“湘灵赋”即《楚辞》,具体点说,可能就指《山鬼》篇。水绘园为冒氏园林。其三,在这首诗后面附有钱锺书1954年和作,名为《忍寒先生寄示端午漫成绝句,读之感叹,即追和前年秋夕见怀诗韵奉报,聊解幽忧并酬雅意》,赫然有“端午漫成绝句”云云,则寄钱先生此诗,与上述之事有关,当无疑问。“端午漫成绝句”为写给冒效鲁的,想来抄示槐聚翁,故有此答。但钱先生不答此绝句,也不答《次韵冒叔子景璠兼怀钱槐聚锺书北京》,而是追和“前年秋夕见怀诗韵”,此诗在《槐聚诗存》中,诗题有小异,为《龙榆生寄示端午漫成绝句、即追和去年秋夕见怀韵》。那么到底是“去年”还是“前年”?龙榆生集中1953年有《癸巳中秋风雨有怀钱默存教授锺书北京》,诗云:“待捧银盘上晚林,黏天风雨作秋阴。蛩吟向壁如相泣,药里关心恐不任。莽荡乾坤供啸傲,纵横简册恣披寻。漫郎合赞中兴业,伫听云山韶濩音。”可见不管是“去年”还是“前年”,是同一年,即1953年,“前年”不过“前一年”之谓而已。 于是,我们顺便发现《槐聚诗存》系年上的一个错误,它把钱先生这首答诗,即《龙榆生寄示端午漫成绝句、即追和去年秋夕见怀韵》,系在1959年,显然错了,当在1954年。以前总以为《槐聚诗存》收诗不多,二老都在,其系年当精确无误,看来也还是有一点点问题。刚才打断了话题,让我们来看钱锺书先生这首和诗。它题目中提到“忍寒先生寄示端午漫成绝句”并且“读之感叹”,但没有和这首绝句,却追和“前年秋夕见怀诗韵”“聊解幽忧并酬雅意”。诗云:“知有伤心写不成,小诗凄切作秋声。晚晴尽许怜幽草,末契应难托后生。且借馀明邻壁凿(谓吸取苏联先进经验也),敢违流俗别蹊行。高歌青眼休相戏,随分齑盐意已平。”这首诗韵是“秋夕怀人”的韵,但答的却是“端午绝句”的内容,即关于楚辞及“嚼饭喂人”之事。应该是讲《楚辞》的今译,不能令人满意,龙榆生推崇冒、钱二位。“末契应难托后生”是钱先生对龙先生所谈“现状”之归纳总结,而“敢违流俗别蹊行”,“敢”字当为不敢讲,即“我岂敢违背流俗别蹊行”。龙榆生诗里说“待振天声张赤帜,枉思公子从文貍”,钱先生就说“高歌青眼休相戏,随分齑盐意已平”,别再开玩笑,我有咸菜和盐吃就可以了。《茶馆》里问:“粮店有棒子面儿卖吗?”“有啊。”“那不得了,有棒子面儿卖就成。”经历了1951到1952年的思想改造运动,钱先生的谨慎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。龙先生前事不忘,未成后事之师,热衷与直率推着他向前,像个未经世事的青年。也正因如此,读他的文字,更令人起惜才之思。以钱之性格,笑骂当胜过龙,此刻缄口不言,不知龙先生能知其意否。这或是不直接答这首绝句的原因。另外,“学习苏联先进经验”云云,也证明此诗在1954年,而非1959年。《槐聚诗存》无此自注。本来以为本事难寻,读到这个程度也就过得去了,没想到找到了原原本本的“本事”。顷编辑《龙榆生全集》,在论文集一卷中有一篇未刊稿,题为《介绍文学遗产的方式问题》,末署“一九五四年五月二十日夜半,写毕于上海巨鹿路三九三弄五号”。这篇文章有两万四千多字,主要内容如下:1953年9月召开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,会上周扬、茅盾等领导同志号召大家研究“怎样整理民族文学遗产”这个问题,龙榆生对当时的一些整理和研究方式有意见,他举出了实例,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。简单来说,就是榆公爱古调,今人多不弹。他举出的实例恰恰是对《楚辞·九歌》中《山鬼》一篇的今译。为了说明问题,我们只好把屈原原文和几种译文列在下面,才好体会龙先生当日心情,看是不是“嚼饭与人资呕哕”。(一)屈原原作:若有人兮山之阿,被薜茘兮带女罗。既含睇兮又宜笑,子慕予兮善窈窕。乘赤豹兮从文狸,辛夷车兮结桂旗。被石兰兮带杜衡,折芳馨兮遗所思。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,路险难兮独后来。表独立兮山之上,云容容兮而在下。杳冥冥兮羌昼晦,东风飘兮神灵雨。留灵修兮憺忘归,岁既晏兮孰华予?采三秀兮于山间,石磊磊兮葛蔓蔓。怨公子兮怅忘归,君思我兮不得闲。山中人兮芳杜若,饮石泉兮荫松柏。君思我兮然疑作。雷填填兮雨冥冥,猨啾啾兮又夜鸣。风飒飒兮木萧萧,思公子兮徒离忧。(二)文廷式《云起轩词钞》中《沁园春》(檃栝《楚辞·山鬼》篇意以招隐士):若有人兮,在彼山阿,澹然忘归。想云端独立,带萝披茘;松阴含睇,乘豹从狸。孰挽灵修,徒怀公子,薄暮飘风偃桂旗。山间路,向千寻采葛,山秀搴芝。最怜雨晦风凄。更猨狖宵鸣声正悲。怅幽篁久处,天高难问;芳蘅空折,岁晏谁贻?子岂慕予?君宁思我?欲问旁人转自疑。归来好,有华庭广燕,慰尔离思。(三)郭沫若《屈原赋今译》:有个女子在山崖,薜荔衫子菟丝带。眼含秋波露微笑,性情温柔真可爱。赤豹拉,文狸推,木兰车子桂旗飞。石兰做车盖,杜衡做飘带。手折香花送所爱。“竹林深处不见天,既不知早晚,道路又艰难。恨我来太迟,爱人已不见。孤独立山巅,浮云脚下连绵。白日昏蒙蒙,东风吹来雨点。等待着爱人不想回,年华已迟暮,谁能使我再美?巫山采灵芝,吃了使人不易老。无奈山石太崎岖,葛藤满山无鸟道。怨恨你啊,好哥哥,你怕依然在想我,只是没空闲,不是把我躲?我是不想再回家,回到家去做什么?”山里的娘子歌声好凄凉,手里的香花依然吐放幽香。眼泪连连,让它流到嘴边上,背后的松树、柏树莽莽苍苍。为了相思弄得神魂迷惘。雷声轰轰雨蒙蒙,猿声凄凄夜空中,风声飒飒树摇动,思念情哥心头痛。(四)文怀沙《屈原九歌今绎》:是有一个女子在那深山里,披着薜荔的衣裳,系着菟丝的带子。她的秋波含情,而又嫣然浅笑;她的性情慈和,姿容又那么苗条。她驾着赤豹,文狸在后面追随,她把辛夷作车乘,桂枝来作旌旗。车上罩着石兰,杜衡的流苏下垂,她折取香花打算送给她所思念的人儿。(请听!她在歌唱,她的歌声是那样凄厉!)“我住在竹林深处,老是看不见天日的光辉,而路途是这般险阻,所以来得太迟。我孤独地站立在这高山上——我的脚下吐着浮云千丈。眼前是那么深暗,白天见不着阳光,忽然一阵东风,飘着沙沙的雨点在响。我为你留在这里,徒然的忘了归去,年华已经迟暮,谁能使我再美?我打算采撷巫山的秀芝,磊磊的山石畸岖,绵绵的野葛迷离。我怨恨你啊,怅然地忘了归去,我想你是在思念我的,或许没有闲时。”山上女子就像杜若的芳枝,啜饮着石泉,站在松柏的树底——为了相思,弄得有点怀疑。听啊!雷声在响,昏暗的苦雨在飘,天色已经黑下来了,猨猴又在啾啾地叫。飒飒的风声,夹杂着草木的萧萧;为了相思,她无望地忧伤颠倒。龙榆生文章评论道:“我们就把这上面所列的原作、改作和译作比对着朗诵起来,那味儿变得怎样?我想是舌头还在的人们,自然都会直接感觉得到而加以深切体味的。”又说:“因了文廷式对词的语言和技法的熟练,虽然把作者的原意有了很大的搬动,而且多是采用原有的词汇,然而它的颜色是调和的,声音是谐婉的。”“至于郭、文两先生的译作,也各有他们自己苦心孤诣,一面想要传出原作的精神和风格,一面又想构成译者个人的韵律和格调,我想两位聪明绝顶的诗人在这凝神下笔的时候,恐怕也要免不了为了‘顾此失彼’而烦恼吧?”钱先生和诗中“且借馀明邻壁凿”一句本有自注,云“谓吸取苏联先进经验也”,现在也大抵知其意了。建国初大肆学苏联模式,此楚辞今译亦用普希金体,大失原有的神韵,钱先生以“先进经验”嘲之。1952年的院系调整,实质是以苏联模式代替欧美模式(参吴中杰《复旦往事》),钱先生是传统教育和欧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,院系调整又影响到他的工作,对此项大变化必然敏感,借此发之,但很婉转。龙榆生在1954年论楚辞今译事,至此叙述完毕。有意思的可能有两点。第一,几首旧诗、一篇没有发表的文章,这只是发生在1954年的一件小事,没有产生大的影响,1954年总体上说也算是风平浪静的一年,但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龙榆生、钱锺书二公不同的性格特点,钱先生敏锐,龙先生单纯率直。第二,直译和意译是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,以前直译占优势地位,近一两年来,意译派似有所抬头。我们注意到龙榆生抬出的文廷式词,正是意译,非常的好。龙榆生的这篇文章没有发表,不知是什么原因。不然可能小事变大。《邓之诚文史札记》一九五四年一月二十五日云:“刘适忽来,云将往武汉大学任教。予与之言学术界空虚,言《戊戌变法》多误字破句,言王之均,皆非宜也,以后切戒之。予老矣,饱食足睡,尽有世界,既可颐老,亦堪避俗,如尚多言,不啻自毁,默而自息,庶享长年,老来作计,莫善于斯!”邓之诚居京,较多感受到空气变紧张,决定默默而存,不再惹人。因为他知道宽松的局面里,惹人是私案,最多不过到争吵;空气变紧张,惹人的话,则可能翻私案为公案,借局势整人,那颇不一般。与邓相较,龙先生就太多主人翁心态了。龙榆生集子里,从写给钱锺书的诗跳过四首,有《寄郭鼎堂先生三绝句》,诗云:“御风原不为求仙,老爱宗邦志益坚。恰异灵均临睨意,星旗扬过碧云天。”“旧邦文献苦难徵,物论纷厖待纠绳。赖有石渠收放佚,同奔异轨看云蒸。”“出新谁合与推陈,众口悠悠那识真。凭仗鉴裁抛耳食,先生原是过来人。”说明龙榆生后来给郭沫若去信指出,郭亦接受。所赋三绝句颇多酬应之辞,而“同奔异轨”、“先生原是过来人”云云,只有看过上述几首诗和一篇文章的人,才能会心一笑。同年又有《沁园春》(喜获郭鼎堂复书,辄用后村梦孚若韵赋此代简)一首,有“情殷吊屈,九辩招来。果得传神,无妨走样,章句儒诚何有哉(三句檃栝来书中语)”的句子,可以证明龙先生确实去信谈此,并赋三绝句,郭亦复书,龙得书而喜。